2018/5/21 8:06:00
2018年1月3日,由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中车集团联合研发的货运列车抵达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港。新华社记者 倪瑞捷 摄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发布了一个报告,称中国通过向亚太地区的16个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为自己谋取战略优势。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分人在用他们熟悉的思维方式揣测中国政府开展对外援助和对外合作时的考虑和立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类莫名其妙的非议折射出的正是一种自己干不了还不许别人干的狭隘心态。所幸,国际舆论中不乏理性声音。
力度不断加强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数据显示,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万人次,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人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以2014年为例,中国对外援助中,无偿援助占比36%,无息贷款占比8.1%,优惠贷款55.2%,并且含有物资、资金、设备、技术、工程、人员培训等多种形式。2008年以来,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吸收最不发达国家约23%的产品出口。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对外合作,包括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美国《外交官》杂志网站近日发文称,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支持可以追溯到1963年,当时阿尔及利亚刚刚获得独立,中国的医疗队就赶到了那里。在最近10年,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力度一直在加强。
中国在拉美的活动也成为美媒关注重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拉丁美洲目前是中国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仅次于亚洲。中国是拉丁美洲三个最大经济体——巴西、智利和秘鲁的最大贸易伙伴。文章指出,中国的软实力也许在阿根廷南部的圣克鲁斯省最清晰可见。这片未开发的巴塔哥尼亚地带有冰川湖,现在这里也有了中国制造的推土机和起重机。这些机器正在圣德鲁兹河附近挖掘,以修建两座水电站。大坝建成后,所发的电将满足阿根廷5%的能源需求,并为当地提供大约5000个就业岗位。
合作有益当地
与美国的援助不同,中国公开表示,提供援助时不会干涉别国内政。美国《外交官》杂志网站文章同时指出,中国在非洲进行大规模的医疗援助,是中国在非洲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与阿根廷的合作项目时也指出,与世界银行和泛美开发银行不同的是,中国并没有在这些贷款上附加短期条件,也不推动紧缩措施。
美国《福布斯》杂志也曾刊文指出,与欧美国家对外援助不同的是,中国对外援助中看重的是相关项目要使双方受益。外界常渲染个别国家可能对中国在发起援助投资攻势后“控制”其自然资源有所怨言。但在2000年以来接受中国援助的140个国家中,人们并未听说大多数国家抱怨。例如,中国对柬埔寨的援助不仅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还使更多企业参与其中。中国需要外国市场以实现增长,而柬企业能借助外国投资迅速壮大。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日前刊发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中非研究项目负责人德博拉·布罗伊蒂加姆的文章指出,在非洲,中国贷款正在提供一种有益服务:为非洲严重的基础设施缺口提供资金。在非洲大陆,有超过6亿人用不上电,而40%的中国贷款用于发电和输电。另有30%用于令非洲正陷入崩溃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化。而且,中国的贷款利率通常较低,并且偿还周期较长。此外,对中国在非项目的就业情况进行的调查屡次显示,实际上有3/4甚至更多的工人是当地人。
优化援助方式
中国不仅积极践行对外援助,帮助受援国实现发展目标;也在根据受援国的不同实际需求优化援助方式,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化公共产品的外部运作,赋予了中国外交、国际合作与对外援助新的使命。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报道就把焦点投向了中国创建的多边机构。报道指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为亚洲各地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是打造横跨欧亚地区的陆上和海上线路,旨在改善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网络,以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提供的援助尤其针对的是这些贸易路线沿线的国家,比如缅甸和印度尼西亚。正如亚投行一样,“一带一路”倡议将改善亚洲国家的发展状况。
4月18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正式成立。此举引发广泛关注。外媒纷纷指出,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发展新阶段背景下,将对外援助提升至更高层级的外交布局,是展现新时期中国大国责任和担当的一张名片。
美国《华盛顿邮报》发文称,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展现了中国的雄心,它将更有效地突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英国《泰晤士报》也表示,中国建立负责对外援助的新机构,是优化对外援助工作、提升全球影响力的有力举措。
理性的西方媒体说的很清楚,中国进行对外援助,是在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记者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