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6 12:53:0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介绍“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和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关情况举行专题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4月26日(周四)上午10:00在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区樱花园东街2号)A栋二层第三会议室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和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关情况。
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主持发布会。中国网 张若梦 摄
【主持人 刘哲峰】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是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今天的发布会由我来主持。刚刚有近70多家媒体朋友一起实地走访了中日医院的医疗航空医学救援的设施、自助挂号机等设施,相信大家对我们的医疗机构,对我们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今天非常高兴请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焦雅辉副局长,还有中日友好医院的孙阳院长,请两位作为我们今天发布会的主要发布人,我们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和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有关情况。首先请焦局长为我们介绍有关的情况。
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情况。中国网 张若梦 摄
【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焦雅辉】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根据安排,我向大家介绍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关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医疗”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医联体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都作出了部署。医疗卫生行业按照部署要求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积极参与,“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推进行业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作为新兴事物,也将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适时在政策层面加以引导规范,促进其健康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委、部分省份、研究机构以及互联网医疗企业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坚持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实践相结合、“做优存量”与“做大增量”相结合、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意见》,要求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让患者少跑腿、更便利,让更多群众能分享优质医疗服务。
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便民惠民,坚持包容审慎、安全有序,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文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这一部分强调了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主要领域,包括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推进“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七方面,涵盖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诸多领域。二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这个部分明确了有关保障支撑手段,从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提高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及时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五方面,提出了有关举措。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这个部分划出了安全有序发展的底线,分别对强化医疗质量监管和保障数据信息安全两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突出了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政策导向,明确了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支撑体系,也提出了安全监管的硬性要求。政策的出台将大力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卫生健康领域向更深度融合、更广度发展,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打下坚实基础。“互联网+医疗健康”是新事物,参与主体多、涉及领域广,隐私安全风险高,也迫切需要部门和地方加强统筹协调和联动互动,构建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接下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政策组织实施,以医院应用服务为重要切入点,及时跟踪总结地方做法并加强指导,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取得实效,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次发布会选择在中日友好医院召开,目的是希望委属委管医院发挥好“国家队”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行业有效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要求。
以上简要通报,一会儿欢迎媒体朋友们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孙阳介绍情况。中国网 张若梦 摄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孙阳】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专题新闻发布会,首先在这里我代表中日友好医院对各位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欢迎,也感谢大家对医院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行业中的应用,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国务院关于“互联网+”的创新概念已经推行实施了相当一段时间,这一次又审议通过关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具体意见,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日友好医院近年来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一、远程医疗工作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积极践行国家医改大政方针,努力做好医改领跑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新模式,较早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起连接基层和大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将处于不同物理空间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联系起来。
我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和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所在单位。作为国家级远程医疗中心,多年来我们不断完善远程医疗业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分级诊疗模式下的远程医疗协同机制。目前,我院远程医疗网络已覆盖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包括澳门)近3000家医疗机构。自2015年以来,我院年平均远程会诊量超过5000例次,患者不需要四处奔波求医,在当地就能及时获得正确的医疗照护,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据不完全估算,累计为基层患者节约综合就医成本约7000余万元。
二、医联体建设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面临总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非同质等问题。面对这种现状,我院将互联网远程医疗与培训相结合,建立区域和专科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模式,方便患者就近看病。
2013年以来,我院利用远程医疗网络在北京市朝阳区东部医联体内开展远程会诊,帮助社区提升诊断能力,累计完成放射、心电图、24小时心电监测远程会诊4957例;建立区域预约转诊平台,引导患者到社区首诊,通过转诊平台上转专科疑难疾病2697例,形成分级诊疗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医疗的协同发展。
同时,我院积极发挥在呼吸、疼痛、中西医结合肿瘤等学科优势和技术辐射作用,牵头成立专科医联体,在医联体内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临床研究合作、重大疾病防控等业务合作及技术帮扶,解决专科领域重大疾病问题。我们逐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专科医联体建设,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教学查房、学术会议转播、线上技术培训、大型科研协同等丰富业务,有效推动了专科医联体业务发展,促进了基层的学科建设。自2016年专科医联体成立以来,累计完成专科医联体内疑难危重症转诊2500余例、远程会诊985例、远程培训17期次、累计96万人次、接收进修600人次。上个月,我院皮肤病与性病科牵头全国500多家医院,共同开发并上线了我国首款“黄色人种皮肤肿瘤决策辅助AI系统”,率先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这个领域的互联网+医疗。
三、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
在便民惠民措施方面,我院非常注重发挥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医疗业务的融合应用。通过对医院现有信息进行集成,多途径开发面向患者的信息通道,如APP、微信公众号等,实现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候诊、结果查询等功能,让患者随时随地享受医院的前端服务,有效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互联网技术在全流程预约、满意度测评、院内急救体系建设、移动医护等方面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日友好医院接诊患者中,来自于全国各地,门诊患者中,一半以上来自京外。远程和互联网医疗是解决患者及其家庭奔波到我们医院烦恼的最佳途径,患者通过远程医疗和专科医联体体系,就可以在当地得到国家级专家的诊疗指导。还有一部分外地患者在北京请专家看过以后回到当地,远程和互联网医疗可以让他们在家乡就能完成跟北京专家的随访或者复诊,减少了往返的各种开支,也能为缓解北京非首都职能贡献一部分力量。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还将按照《意见》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速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我院的落地实施,努力发挥好作为委直属医院的示范和样板作用:一是进一步开放预约服务,拓展预约手段,缩短就诊等候时间;二是全面开放线上支付,为打通医保、新农合、商保等全面覆盖做好准备,实现安全便捷支付;三是进一步推进自助服务,在挂号、就诊、缴费、查询、预约等医患交互环节铺设互联网桥梁,减少患者窗口排队;四是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渠道推进信息公开,大大拓展患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五是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整合基础电信运营商4G、5G电信设施,建立以中日医院为核心的互联网远程医疗协作体系,打通远程医疗全流程;六是通过“线上线下”、“上下联动”相结合的协作模式,开展双向预约转诊,全面推进分级诊疗;七是全面推进健康管理,服务社区慢病患者,特别是复诊慢病患者的在线诊疗服务;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全面打造工作更高效、服务更便捷、体验更优化的智慧医院等。展望未来,中日医院将不断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示范作用,注重以人为本、患者至上,以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建设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努力提升现代医院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在实践经验积累中,探索符合国情院情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和发展方向,用实际行动践行“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主持人】谢谢孙院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在提问之前大家要通报所在的媒体,如果没有特别的出镜需要,可以坐着提问。
【新华社记者】问题提给孙院长,我想请问您,现在互联网经济站上了一个创新发展的风口,您对于从医院的实践来讲,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您个人有什么样的期待。第二个问题,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怎么样能够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普惠化、便利化的医疗服务?谢谢。
【孙阳】非常感谢您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确实以前在互联网领域开展医疗健康服务一直在基层有很多的经验,我们也一直期待着国家能有一个顶层设计,给我们很好的一些规范和标准,相信这次国务院通过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意见将对我们下一步通过互联网提供医疗服务,来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有一个非常好的、规范性的指导,有助于推动我们这方面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来便民惠民的方面,我觉得这方面会有越来越多的利好消息,医疗机构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便民惠民服务,能够切实通过信息的发展,解决现在给患者带来的很多困扰。比如说缴费排队长、挂号排队长、等候时间长,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移动预约、移动分级诊疗、移动支付,切实减少患者的排队、等候、跑路的时间。通过利用4G以及将来5G技术的互联网,我们也可以实现医院更多的流程优化和管理改进,包括设备的共享、管理,患者的安全管理等等,会大大地方便患者的就医,一些在社区基层就诊的患者也能很便利的通过互联网直接和大医院医生、专家联系上,帮助基层解决更多的问题,这些对医疗健康整个服务体系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工人日报记者】想问一下孙阳院长,我们都知道中日友好医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远程医疗,请问远程医疗与现在我们所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有什么不同?谢谢。
【孙阳】谢谢这位记者,你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好,我觉得确实远程医疗和我们今天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早提出远程医疗这个概念,那个时候我也参与过这个领域,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技术还是很简单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进入了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我院远程中心的卢清君主任也在这儿,可以请他回答一下。
远程医疗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卢清君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 张若梦 摄
【远程医疗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卢清君】互联网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拓展性,让我们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延伸到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具备了技术条件,我们远程医疗可以很方便的惠及到更多的百姓,所以实际上远程现在的发展已经用了很多互联网技术,给我们拓展了很多业务模式,带来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同时互联网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把我们的很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很多新的技术,通过互联网遍地的连接,可以让我们实现有效的连接。比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机遇,同时也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更加提高、更加方便去用,这样才有可能去更多的拓展到边远地区,包括一些应急事件。前期我们利用互联网医疗和远程技术也保障了很多大型活动和国家级会议,给我们也取得很多的经验和成果。所以互联网+医疗会给我们更多的保障,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放心大胆的沿着规范化管理的路线,发展我们的远程医疗,更好地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谢谢。
【健康报记者】提问一下焦局长,大家都知道缓解看病难、看病烦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互联网+医疗健康”来了,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能不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焦雅辉】谢谢您的提问。用一句话来概括,老百姓从“互联网+医疗健康”中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益处。
具体来说,第一个好处就是,利用“互联网诊疗”手段,北上广等大城市以外的患者,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包括农村的患者,可以不出家门就能够享受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看上大医生、大专家,这就是大家说的“远程医疗”。
第二个好处就是提升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开展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对签约的患者进行日常健康管理与服务。如何让那些慢性病的患者,尤其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患者,能够享受到便利的医疗服务?通过签约服务,家庭医生会给患者提供适应的健康指导。另一方面,对一些长期稳定的慢性病签约患者,如果需要调药或者是基层没有相应的药物,家庭医生可以在线给他开具一些处方,并且通过第三方配送方式直接把药物配送到家里,使患者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第三个好处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让就医更加便利。比如到中日友好医院看病,刚才孙院长已经介绍了,有很多信息化的手段方便患者挂号就医。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医院开发了自己的手机APP,有了自己医院的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挂号预约等等便捷服务。再比如,北京、浙江等一些省份开发了全省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以使用手机在移动端解决挂号的问题。此外,我们还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让预约的时间精准到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之内,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医院可以对就诊高峰进行重新调整。我们还推出移动支付、诊间结算、在线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导医服务、健康信息推送等服务,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中国经营报记者】您刚才讲到“互联网+”医疗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和方便,大家很关心“互联网+医疗健康”对医疗质量的监管大概是有什么样的举措。
【焦雅辉】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刚才我在前面介绍的时候也提到,我们在文件中有两个重要的保障政策,一个是医疗质量安全,一个是数据信息安全,这两个“安全”也是政府部门、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我们高度关注医疗质量安全,一方面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生的身份能够得到有效核实。另一方面,我们允许互联网企业进入到医疗健康领域了,但同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求必须落地到医院,保证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因此,我们规定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还要进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对于医生的资质,现在全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医师电子注册信息库,在这个库里大家都可以查询到全国所有的医疗机构、医生和护士的信息,任何人登录这个系统都可以查到。
第二个做法就是要对医生的身份进行数字化的认证,来保证质量。下一步,我们还要进行医生在线诊疗数字的身份认证,就是保证网上全程要留痕、可追溯,可以对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管,并且全国要进行联网。
第三是明确责任主体,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应该承担的主体责任。一旦发生了医疗不良医疗事件或者损害事件以后,除了主体医疗机构要承担责任以外,我们还要加大互联网企业举办的互联网医院的主体责任。通过加大主体责任,让互联网企业能够主动的履责,要对提供的服务和诊疗行为进行负责。
也有一些地方建立了一些互联网的监管平台,对于区域内的所有互联网医院,包括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医疗行为,在网上都可以进行实时的监管。
我记得在国新办开吹风会的时候,规划信息司的于司长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既要加大踩油门,同时也要做好踩刹车的准备,所以我们一方面鼓励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管,本着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负责的态度,采取包容以及审慎的基本原则,来加强监管。
谢谢。
【中国家庭报记者】我想请问一下焦局,刚才提到安全,请问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包括患者病历安全的问题?第二,现在医疗机构可以发展互联网医院,如何理解互联网医院这个概念,如何定义它?第三,现在大医院的医生,尤其是主治医生非常忙,本来在线下就已经够忙了,如何保证他在互联网上提供医疗服务?想请问二位。
【焦雅辉】谢谢,我先来回答您两个半的问题,后面半个留给孙阳院长来回答。
首先关于数据信息安全的问题,比如像电子病历,大家担心患者的隐私泄漏。其实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长期以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以及我们医院都高度关注患者的隐私保护,既包括患者在就诊过程当中的隐私保护,也包括在就诊之后产生的病历信息的安全。一直以来,对于病历信息等的保管和使用都有非常明确、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比较清晰,相应的文件大家也可以找到,我就不再耽误时间去讲了。下一步,我们也在研究保障电子信息数据安全。从国家的信息安全法来讲,对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是有相应级别保密要求,我们叫“等保”,对于健康信息也是上升到很高的级别要求来进行管理,下一步对于这些信息系统我们也要要求进行“等保”,从技术上加强安全保护。
另一个方面,涉及电子信息的“确权”问题,也就是说这些电子数据信息到底“归谁”,只有确权以后才能明确数据谁能够使用?怎么使用?我们也正在与很多的法律专家,包括信息和医院管理的专家进行研究,对电子病历的数据信息进行确权。比如美国有法案,首先明确数据信息所有权益保护的问题。我国也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进行确权,并且加大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
第二个问题,您问的是怎么理解互联网医院。刚才我也提到了,互联网医院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传统观点”当中的医院或者是医疗机构的概念,就像中日友好医院要有大楼、病房、手术室,要有医药护技等专业人员,要有后勤、行政管理人员,得有一系列的设备才叫医院。“互联网医院”是比较新生的事物,我们以往没有这样一种形式,也缺乏这方面监管的实际经验。现在,实际上的互联网医院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在互联网医院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医生,没有其他更多的人员,还有一部分互联网医院聘了一部分药师来进行处方的审核,所以这个“互联网医院”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医院的概念。
国务院文件印发以后,我们也要研究出台关于互联网医院的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对“互联网医院”进行界定,明确互联网医院登记注册流程等,比如像我们现在的医疗机构、医院都是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互联网医院由哪一级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许可证,怎么验收,如何监管?我们正在会同法律、医院管理以及信息的专家一起共同研究这些政策,尽快出台,希望通过这个文件能够解答您提出的疑问。
第三个问题,医生在线下已经很忙了,还有没有时间提供线上服务?我觉得大家不要把“互联网+医疗健康”割裂开来看。其实“互联网+”应用的范围非常广。大医院的医生确实很忙,他在诊室里面看病人,但实际上他已经在应用这些互联网技术了,比如像利用远程技术给患者开一些处方。我们现在有一种模式叫“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像中西部一些地方,基层机构把远程系统直接连到了当地的三甲医院影像中心,基层所做的心电、B超、影像的检查都可以实时上传到三甲医院远程影像诊断中心或者远程心电中心,这些大医院里的医生在他的工作时间,实际上已经利用远程或者互联网的方式为基层提供服务。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把“线上、线下”一定分为8小时以内、8小时以外,人为机械的割裂开。我们的医生不仅仅是像传统的、大家理解的那样,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才能在互联网上给患者看病。除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供服务以外,他在医院工作的时间之内,也在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服务。还有社区的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可以坐在诊室里为患者看病,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签约的在家患者提供远程健康指导甚至调整用药,进行健康的管理和监测。所以,我觉得这个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大家还是要全面的来看待互联网技术在医生工作中的应用,其无时无刻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孙阳】刚才焦局长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定会让患者就医越来越方便,医生负担越来越轻,这一定是个大趋势。我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会对我们将来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起到更多的更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以往的传统思维是白天上班,下班上网,以后可能不是这个概念了,我们有一些很多诊疗的流程是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比如说通过互联网和远程,患者可能就不需要到大医院,在基层很多问题就解决了。通过我们的互联网技术,也可以帮助改善医院的诊疗流程,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以我们医院为例,我们现在有三个院区,医生经常需要几个院区之间跑,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现在我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远程技术来解决很多问题,以后甚至科和科之间,不同楼层之间,很多时候大夫都不用再来回跑。包括一些智能辅助诊断,都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比如有的时候我们的放射影像数量特别大,需要医生花很长的时间去看,未来我们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帮助辅助筛查,重点几个关键的影像,医生做出决定就可以了,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所以我相信互联网的发展一定可以减轻医务人员的负担,同时方便患者就医。
【中国人口报记者】我想提给焦局长,我们注意到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很多安排部署,我想了解的是医疗机构在未来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上有哪些新的改变?谢谢。
【焦雅辉】实际上,医疗机构在服务理念的改变,不是在文件下发以后才会改变,事实上全国很多的医院已经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发生着很大的改变。我觉得这项工作目前在全国覆盖的面还是比较广的,特别是我们2015年在全国启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是第一个三年周期,今年开始到2020年是第二个三年周期。我们已经把全国各地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纳入到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当中,变成全国所有医院齐步走,必须做的一件事情,这其中一项就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我们的医疗服务。
首先,优化医疗服务的流程,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刚才我提到的预约诊疗,分时段预约诊疗。大家不用大清早到医院去排队、挂号,可能还挂不上号,有一张照片大家可能都看过,某个三甲大医院的门诊大厅,凌晨的时候有躺着的、坐着等着挂号的。还有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电视镜头,早上医院一开门之后,人群潮水一样的蜂拥涌进医院的门诊大厅来挂号,堪比春运。像这样一些场面,可能某些特定的阶段还会出现。比如今年春节之后,网上曾经有一些照片,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已经见不到医院里边这样的情景了,所以,分时段预约诊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有效的分流了患者。
另外是诊间支付、移动支付,包括出院的“床旁结算”,这些都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一些便利,对医院服务流程上的改变。还有一项工作,我觉得会改善患者切身的体验,我们要求集中的预约检查,可能以往很多患者都有这个感受,到医院里边来可能需要做不同的检查,不同的科室可能会给他开单子,各自约各自的时间,要跑很多次,尤其是外地的患者非常不方便,现在我们要求能集中的都集中起来预约,给患者约在同一个时间段,比如同一天都是上午就来,空腹把血都抽了,把该做的检查都做了,患者回去之后可以不到医院里来拿片子、拿结果,通过手机就可以查询自己的检查检验结果。这些都是我们在医疗服务方面做出的一些改变,非常方便患者。现在还有一些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后勤服务,虽然不是医疗核心的服务,但是患者感受是非常好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患者到医院来,一个感受是门口堵车很严重,进不来,尤其是开车来看病的,最头疼的就是找不着停车的地方,我们现在有一些医院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把周边的停车场、车位整合到一个查询的软件、地图上,患者到医院来时可以查询周边哪有停车的地方,方便找到停车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应该说给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另外一个便利,我前面也提到了,就是远程医疗。我们在文件发布的时候,大家注意一下,在“互联网+医疗健康”这个领域里面,提出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第二项措施就是要在医联体之内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我们在全国推进医联体建设,孙阳院长也提到了,在医联体建设中,最好、最有效、发展最快的模式就是专科联盟,专科联盟的发展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就是远程医疗,利用远程的方式能够把我们的这些优质资源辐射下去,一方面帮助带动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让这些边远、贫困地区的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这些优质资源、大专家的医疗服务。
第三个医疗服务方面的改变,前面我也提到了,就是“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互联网+签约服务”。我们允许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于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在线诊疗的复诊服务,不是初诊,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允许对于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复诊服务,并且在掌握了病人的关键病历信息之后,可以在线开具处方,在线开具处方之后,可以通过第三方的企业把一些药品配送到患者的家里面,这对于一些长期慢性病的患者,尤其是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确实非常方便。这些都是“互联网+”在医疗服务领域带来的一些改变,有的改变已经发生了,还有一些改变比如AI、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些改变也正在或者即将要发生,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孙院长,您刚才提到我们在进行医联体建设的时候,也帮助基层医院进行学科建设,我想请问一下这个学科建设,是一个松散的关系呢?还是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我们在进行了基层学科建设的帮扶之后,他们有哪些变化,进行远程会诊或者合作诊疗过程中有哪些感受?请您介绍一下。
【孙阳】谢谢这位记者,您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确实可以大力促进医联体的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我觉得这个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两年来,我们陆陆续续的在各个专科建立了医联体包括呼吸科、疼痛科,还有中西医结合的肿瘤,以及肛肠、毛发、上颈椎等等专病医联体,目前已经有2000余家医院加入了我们各个专科专病医联体,覆盖了20多个省。我们在医联体建设上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双向转诊,把一些疑难危重的病人及时转到我们医院,患者进入康复期后,再及时转回基层医院,解决患者看病就医的问题。二是在医联体内开展培训。利用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借助一些专业的媒体,搭建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专科培训品牌,目前已经有近一百万人次的基层医生通过线上培训,迅速获取了非常好的专业知识,也通过这个培训,结合我们的远程会诊,帮助他们在当地解决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治。
今天我们的会场里,就有一位我们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医生,来自湖南湘潭的蒋明彦大夫,他也多次参加过我们呼吸专科医联体的培训、转诊,我们请他来谈谈个人一些切身的体会。
湘潭市中心医院蒋明彦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 张若梦 摄
【湘潭市中心医院 蒋明彦】谢谢孙院长,谢谢各位媒体朋友。我是来自湖南湘潭市中心医院的蒋医生。我们加入中日友好医院的呼吸专科医联体,已经快一年了,我最近正在参加中日医院组织的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建设的参访项目,所以有幸来参加这次会议。
这里我谈谈来自于基层的一些感受。我感觉加入医联体后,收获非常大。我们医院在中部地区,我们自己虽说也是一家三级医院,但是从呼吸学科的发展水平来说,与中日友好医院这样的国家级大医院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通过参加很多场线上的培训,包括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共同组织的一些现场查房的观摩,组织全科医生进行实时的学习和总结,对于提高我们的能力,更加规范为病人诊治,帮助特别大。
医联体在互联网上经常开展疑难病例讨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很多疑难病例,我们在基层,平常根本没有办法看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就能够很好的把握一些很前沿先进的研究进展和诊治技术。
我们还通过远程医疗,来请中日医院的专家帮助我们诊治一些比较疑难的病例。我举一个例子,去年我们曾经遇到一位40多岁的肺泡出血的危重病人,当时我们的治疗效果不好,我们多次通过网络向詹庆元老师请教,詹老师在线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是还没有解决,他又亲自到湖南对我们进行现场指导,帮助我们从细节上做了一些小小的调整,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像这类病人,不可能去长途转运,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我们通过专科医联体联系起来以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我觉得线上和线下的诊疗应该结合起来,也包括一些人员的培训,我们很多的医生、护士,都会从线上线下接受培训,后续我们还会有培训方面的计划,也特别谢谢中日医院,谢谢孙院长对我们的支持。
另外我们也把从专科医联体中学到的知识对我们区域内基层医院进行普及。焦局刚刚讲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我们医院,包括我们的社区在去年也取得比较大的成绩,我们也在建设远程的影像中心、心电图中心,在专科建设上,不断地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
还有一个我们感受很深,很多终末期肺病病人,包括慢阻肺,包括纤维化病人,需要接受肺移植,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怎么办?中日医院有全国顶级的肺移植科,我们以前也有这样的病人来这里做评估,但等待供肺比较困难,病人要来回奔波。我们就通过远程和中日医院的老师联系,先在我们当地对病人进行评估,评估以后,如果有适合的供肺,病人当时就过来了,省了很多的舟车劳顿。
我感觉,在基层社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有更大的需求。我们会与中日医院一起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妇女报记者】人工智能现在在医疗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在手术、诊断,而且在治疗方面都有应用,我想请焦局谈一下目前我们国家在这一块有没有研发情况,国家有没有一些支持政策或者计划?谢谢。
【焦雅辉】谢谢,您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符合我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人工智能的应用涉及产学研用、医工企几个方面联合起来开展相应的工作,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主体,最了解患者的需求,所以我们根据患者的需求提出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想法、一些需求,比如前面我提到的人工辅助诊断系统,也包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等等,这些都属于广义的从供给侧来使用的AI技术。从需求方来讲,AI的应用领域就更广了,像一些可穿戴设备用于监测血压、血糖。您是中国妇女报的记者,现在有一些妇女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对于一些做产检的孕妇有了远程的胎心监测AI设备,减少了孕妇去做产检的舟车劳顿。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更多的是提出一些想法,跟大学、研究机构、科研机构一起来协同、开发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像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包括像天津、湖南,很多的大学都有研发的团队,还有一些创新的公司、企业,都一起共同开发很多AI的产品。
您提到国家有没有这方面整体的计划和安排,我不是非常明确的了解计划,但是我相信科技部门应该有一些重要的计划支撑和安排,因为我听到很多医院、很多大专家,他们曾经提到参加了一些攻关计划或者是负责一些科研项目,这些计划和项目有的是国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一些是地方层面的项目,还有一些社会的基金、资金也资助或者提供了这方面的研发。我觉得从AI的科研方面来讲,不仅仅是政府在推进,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动员起来,大家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据我的了解,中国在这个方面在全球还是比较领先的,所以对于这个前景我们也是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期待。
谢谢。
【主持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我们今天的专题发布会就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