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31 19:03:00
中共蚌埠市委 蚌埠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意见
蚌发〔2015〕16号
(2015年10月9日)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重大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牢固树立抓经济就要抓产业的理念,坚持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建立一个发展规划、一个招商计划、一个政策保障、一个智库支持、一个推进机制、一个目标管理的“六个一”工作体系,全力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产品层次高端,在国内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省级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坚持聚焦工业突破,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努力推动我市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走出一条具有蚌埠特色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冲刺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大幅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皖北中心城市和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焦工业突破发展,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突破90%,工业化率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超过50%、4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
(二)经济总量进五争三。经济增长速度领先皖北,快于全省,总量进入全省前5位,冲刺全省前3位。经济总量力争达到2500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2000户,打造千亿级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培育年产值(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企业20户以上,其中,产值500亿元以上企业1户。每年新增就业人数6万人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控目标任务。
(四)人均指标稳步前移。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皖北第一,在全省位次稳步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步,人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更高水平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工作重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持续推进国家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加快建成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高强度盖板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建设等重大项目。牢牢把握获批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大机遇,奋力建设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积极做好后续批次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申报工作,争取生物制造、特色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业获批。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材料六大新兴产业,对照产业基础、企业(项目)支撑、创新能力、发展目标等要求,开展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首批确定3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深入推进与央企合作,在强化与中建材蚌埠玻璃设计院、中电科第40所及41所、中兵工第214所、中粮生化战略合作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央企的新合作,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在蚌实施。支持中电科第40所及41所建设国内重要的仪器仪表和安防生产基地。到2020年,打造2个在国内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3-5个在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轻工食品、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绿色集约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施中粮生化、八一化工、丰原集团、天润化工等企业限期搬迁,完成化工企业退市进园等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工作。大力实施品牌强企战略,推动皖酒、金威BB滤清器、莱姆佳及图、好思佳、鸿申压缩机、皖一食品亚辉等传统优势企业发挥中国驰名商标优势,积极争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字号品牌,增强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坚持开展市长质量奖评选,争创安徽省政府质量奖,进一步夯实品牌创建的质量基础。到2020年,拥有安徽名牌产品达20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20个。
(三)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创业孵化、技术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推进驻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合作,每年新增5家以上研发设计工程化服务产学研合作实体。大力培育发展工业设计产品,创建安徽工业设计名城,办好全省工业设计大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园区建设,建成蚌五高速、民航机场、空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扩大蚌埠铁路无水港、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辐射范围。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连锁经营,强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培育20家以上辐射皖北地区的大型物流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依托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实现WiFi网络城市区域全覆盖、农村区域无缝对接。积极拓展新领域,培育壮大健康养老、体育教育、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行业,每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家以上。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50%,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5个,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力争达到8家。
(四)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总结推广五河现代牧业、固镇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种养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怀远县百万头美味猪现代养殖产业化、固镇县百万只肉羊产业化等项目进度。每年新增2-3个“种养加”一体化项目。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县和淮上区各争创1个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壮大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规模。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0%以上;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00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0个。
(五)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抢抓我省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范围的新机遇,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持续提升蚌埠玻璃设计院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丰原生物发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技术攻关能力,引导支持更多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到2020年,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20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达20家。多措并举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引进或并购境内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业联盟、共建产业实体,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强化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10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充分发挥怀远龙亢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坚持外引内培战略,支持本地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向市外知名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力度,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六)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坚持集群发展、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示范带动,实现开发区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明确各类开发区集群化发展方向,增强开发区集聚要素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每个园区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园区产值70%以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等绿色园区。加大对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方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到2020年,全市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50%,打造市高新区、蚌埠工业园区(包括沫河口工业园)两个千亿级园区,市经济开发区、怀远经济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蚌埠工业园、怀远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怀远、五河、固镇县域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900亿元、500亿元、800亿元。
(七)县域经济振兴工程。牢固树立“全域蚌埠”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市县一体”发展,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工业带动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县每年要各引进3个10亿元、1个20亿元以上的产业类项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实力。加快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产业园。深入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扩大县城规模,着力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扩大中心镇规模,每个县集中资源支持2-3个中心镇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的功能,赋予县城和中心镇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到2020年,县域工业化率超过45%,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怀远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元、50亿元;五河县、固镇县经济总量均达到300亿元,财政收入均达到30亿元。
(八)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工程。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文博会展业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进国家级大禹文化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大禹文化、明孝文化、古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双墩文化、楚汉文化、玉文化和水乡文化等8大文化旅游区,力争建成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5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完善公共设施文化网络,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动漫公司,发展壮大动漫动画产业,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游戏动漫产业集群,动漫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30%以上,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以上,每年开工建设10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类项目不少于1个;旅游业收入年均增幅20%以上,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旅游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突出目标导向,整合各级财政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首期总规模30亿元的硅基新材料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并逐步扩大规模;对总投资10亿元以上或填补国内生产空白的重大产业类项目,通过参股等方式共同推进建设。加大企业上市培育推进力度,力争每年在新三板挂牌10家以上,到2020年力争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新增10家以上。积极落实《蚌埠市设立中小企业续贷转贷过桥资金实施方案》,创造条件,逐步扩大规模,支持更多企业发展。全面开展“税融通”、“银政担”业务,引导银行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切实缓解企业融资困难。进一步促进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产业升级,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创新支持,对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重大工程化突破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企业,给予创新团队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列入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团队在蚌创新创业的,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累计给予科技团队300-1000万元的支持。对企业利用商标、专利权质押贷款的,给予法定利率10%的贴息补助,担保费50%的补助(不超过担保额1%)。
(二)强化项目带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落实“四督四保”推进机制。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项目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健全分层级、高频次、常态化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项目网络调度平台。进一步完善市、县(区)领导牵头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认真做好重点项目季度观摩、产业项目调度、签约开竣工项目月通报工作。坚持内外资一起引、大中小一起上,积极引入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以大项目引领大集聚、带动大投资、培育大产业、促进大转型、实现大发展,力争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项目库规模突破1万亿元。
(三)强化改革创新。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继续推动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动态管理,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改制后企业二次创业和对外合作发展。深入挖掘合芜蚌“人才特区”优势,全面贯彻人才政策,着力构建“高端人才引领、创新人才集聚、基础人才支撑”的人才格局,到2020年,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0家。全力打造10个全要素众创空间,厚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创新文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强化开放合作。不断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法,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做好与央企、民企、外企和资本要素等“三企一资”对接工作,努力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为支撑,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企业进驻保税物流中心。鼓励骨干企业“走出去”发展,进一步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加快欧洲、南美、东南亚境外投资项目建设进度。
(五)强化环境营造。进一步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组织选派一批县处级领导干部脱岗深入企业,统筹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当前与谋长远、给帮扶与练内功的关系,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做贡献。全面落实降税清费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个人住房转让和非货币资产投资、失业保险费率调整等结构性减税政策。严格执行《关于公布蚌埠市市级涉企收费清单的通知》,确保清单之外无收费。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促进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鼓励创新创造。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应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六)强化组织保障。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三严三实”的精神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承担协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任务和日常服务工作。建立“一个重点工程、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实施计划”的推进机制,重点工程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牵头部门,具体承担工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协调落实重点工程推进小组议定的事项和日常服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县区要比照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