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29 16:29:00
新华社长春3月29日电(记者 段续)春耕时节,肥沃的黑土地里不种玉米种人参。这是记者在吉林四平梨树县采访时看到的新鲜事。在这个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农民们使出十八般武艺调整种植结构,在供给端创新生产,黑土平地栽参,就是其中一招儿。
十几公顷的肥沃黑土地块,四周建设宽体无支柱的现代化日光温室,围着中间的一片参地,整体投资近2亿元。“温室里繁育优良草莓种苗,棚体还能挡风,为中间地块的人参生产创造温度适宜的无风环境。”梨树县兴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兴龙说。
作为项目投资主体,马兴龙和公司高管们十分乐观。林地、山地地块少、成本高,在这些地方栽参有可能对生态造成破坏。与之相比,拥有人参农田土栽培专利的兴宝公司在大田里种参,能有效降低成本。
“先流转一部分土地,逐渐扩大规模,带领更多农民挣钱。”马兴龙说。
农地种参,算起对比账来让人“惊掉下巴”:普通农民种商品粮玉米,一公顷赚个三五千元,兴宝公司计划三年完成10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3年一个生产周期,10万平方米参地能实现1亿元左右的产值。”梨树县副县长刘中文介绍说。
3到6年的成熟期,人参和西洋参套种,8年就能种两茬。按照市场价来看,6年生的人参,品相好的数千元一棵。同样一块地,种人参和种玉米,效益天上地下。
除了平地栽参这种“高大上”的种植结构调整,扣大棚的老办法也让农民玩出了新花样。
“白色海洋,致富银行”,在四平市高家村,这是一句村民们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啥是白色海洋?站在高家村村部三楼的屋顶上,四面八方望不到边的大棚,在阳光照耀下泛着耀眼白光,远远望去酷似一片白色的海洋。
“蔬菜大棚930栋,棚膜经济280公顷,2016年全村总收入4500万元,人均收入20400元。”梨树镇镇长宋军脱口而出一串数字,“既种粮又种菜,尝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甜头。”
就拿豆角来说,北京市场上颇受青睐的东北油豆角,最高价格20多元1斤,一个大棚一年至少能挣两三万元。大棚菜销路渐旺,村两委班子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始打造东北油豆角的高家村品牌。“提高产量、严控质量,用可追溯体系把每一根豆角、黄瓜都记录在案,谁吃谁放心。”宋军说,“咱已经有3个蔬菜品种得到了农业部‘三品一标’认证。”
“白色海洋”带动起周边劳务市场的红火,维护、种植、采摘、包装、物流……俨然成了东北的“小新发地”,蔬菜远销哈尔滨、沈阳、大连。
“种植结构适当调整,既要保粮食安全,又得让农民增收。”曾担任过吉林省农委主任的吉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任克军说,和三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认为,被动改不如主动调,向上盯市场需求,向下盯供给结构,只要用心琢磨就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