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6 15:31:00
新华社哈尔滨11月16日电 题:“北大仓”加速“市场化之变”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管建涛、王建
“好粮卖好价、好米出好品”。在素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省,农民、企业、政府这些“供给端”正加速推进市场化转型,在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创新服务等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之变:从“种得好”到“销得好”
两年前,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种粮大户张景会将水稻晾干后,按“最低收购价”卖给了粮库。
去年起,张景会改种优质品种,将水稻加工成大米,精致包装闯市场,由卖“国库稻”向卖“市场米”转变。
今年,张景会在山东建起销售实体店,“有了自己的加工、销售渠道,600多亩水稻,每亩比以前增收500元”。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黑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张景会们”从生产型主体向生产经营型主体转变。
下午5时,黑龙江省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天色已黑,但农民姚艳芹仍在忙着给大米打包、发货。
“以前收完水稻,直接把水稻卖给经纪人,挣钱不多。”姚艳芹说,现在把水稻加工成大米再卖,附加值更高了,“今年新米已卖了两吨多,还有两吨也被预定了。”
“姚艳芹正从传统的生产者向经营者过渡,一方面生产没丢,一方面经营份额扩大。她代表了一种趋势,一个方向。”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清泉说,村里还有10户农民有打包机,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销售大米。
以往只考虑种和收的农民,如今越来越懂得“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一些转变经营理念的农民,尝到了市场甜头。黑河市农民王占华今年种的400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加工大米产值约1000万元。
目前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农民合作社9.6万个,家庭农场(种养大户)10.9万个。
经营模式转变带动收入增加。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
企业之变:从“小散乱”到“高精尖”
企业规模小,农产品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曾是困扰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难题。近年来,黑龙江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农业企业转型。
秋收之际,新稻刚上市,很多消费者都愿意买新大米“尝鲜”。哈尔滨壹村人农业有限公司抓住“鲜米”理念,做足营销文章。
“我们提供的不是普通大米,而是‘鲜米’。”该公司创始人王村说,公司实行定制化服务,在稻谷储藏、加工、包装、配送等环节保证“新鲜”,确保水稻脱壳后的“鲜米”在99小时内送到客户餐桌上。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黑龙江省龙蛙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寒地黑土绿色安全追溯体系”。走进公司产品展示区,掏出手机扫一扫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大米从选种、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生产加工等环节一目了然。
“农头工尾”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向“高精尖”发展。记者近日在哈尔滨举行的一次农产品展销会上看到,除了日常的大米膨化食品外,还有大米制作的袋装速溶米粉冲剂。一个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儿童玩具的柜台,更是吸引了很多经销商的注意。
今年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增加,带动部分加工企业收购玉米价格提高,干粮折算价格在0.78元/斤以上,同比上升0.05元/斤。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731家,产值增长13.8%。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于上半年0.2个百分点。
政府之变:从“重管理”到“重服务”
策划农产品营销大赛、建设黑龙江大米网、举办国际大米节……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农产品营销方面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型,带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热销全国。
在黑龙江省优质农产品营销大赛的电视录制现场,黑龙江省宝清县一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军仅用120秒,阐述了合作社的市场、产品、品牌定位以及营销组合策略,赢得台下阵阵掌声。“这个营销大赛不仅是一次比赛,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平台。”刘明军说。
台上演讲热闹,网上电商也火热。五常大米口感好,但如何买到真正的五常大米曾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为此,五常市在网上开设“五常大米官方旗舰店”,并逐步将全市200余万亩水稻全部纳入溯源体系,从源头保证“本正源清”。
为推动线上销售,黑龙江还重点打造了以黑龙江大米网为核心的农产品电商集群,目前已入驻企业789家,今年总交易额已达50.1亿元。
今年10月,黑龙江省举办了首届国际大米节,期间发布了黑龙江优质水稻生产标准、五常大米标准和响水大米标准等,进一步从源头规范大米品质。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制定这些标准是对消费者和农产品质量的一个责任承诺。